六個核桃攜手央視一套《經典詠流傳》演繹教科書級別的浪漫
2022-04-07
來源:微信公眾號 思想聚焦
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極富東方美學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是中國人賦予時間的浪漫。
凝視這些畫面的風格與特點,不管是含蓄的、華麗的還是質樸的,都會在感官世界里投下一股正能量,也不禁讓我們感嘆:中國古典美學與現代科技交相輝映時,從這片土地上生長的藝術確實浪漫動人。
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我在一檔節目中感受到相似的“中國式浪漫”。節目中,春晚的《憶江南》再次被詩意唱響;二十四節氣以歌曲的形式被重新演繹……
詩詞、音樂、舞美等不同領域的創意層層涌現,多樣化的藝術手段呈現出的傳統文化,讓我們又雙叒叕一次感受到“中國式浪漫”。
4月3日晚,六個核桃攜手頂級經典IP『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在CCTV-1正式開播。開播即登頂綜藝榜榜首,#春晚憶江南舞臺再次喚醒富春山居圖# #冬奧上的二十四節氣唱成歌有多浪漫#等多個節目話題登上全網熱搜榜。
開播即熱潮,六個核桃再次以極致品質攜手頂級經典IP,掀起傳統文化饕餮盛宴,引發六個核桃品質品牌品味的熱烈探討。
01
復刻傳世經典,細節之處別有匠心
在今年春晚的創意音舞詩畫作品《憶江南》中,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傳世名作《富春山居圖》以動態效果再現,打造出了一幅人入畫中、畫隨景動的詩意江南圖景,在新春開年之際,給予大家深深的震撼與感動。
這幅“命運多舛”的名畫,曾在2011年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合璧。
初次欣賞時,便被黃公望的空間布局迷倒。
遠看是墨色渺渺,曲折的山巒像極了忽強忽弱的音樂節奏;走近一看,便會發現崇山峻嶺間藏有栩栩如生的人物,亭中的休憩者,橋上的拄杖人,湖面的垂釣者……就像是黃公望藏在畫卷中的彩蛋。
不知道是不是聽到網友強烈的“安可”,春晚之后,《富春山居圖》再次于央視舞臺上展卷,經典傳唱人阿云嘎、楊宗緯、鄭棋元、蔡程昱,化身“畫中人”,用歌聲再次演繹這幅傳世經典。
隨著一幅立體的富春山水畫卷徐徐展開,淺絳色的山水呼之欲出,漁夫們劃著扁舟在水上吟唱,“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臺西住?!?/p>
漁舟靠岸,一段絲滑無縫的轉場,傳唱人從畫中走來,邁過時光長河,抵達今日高樓林立的富春江畔。
不知道,曾在山水間流連七載光陰的黃公望,見到現代的富春江景色后,是否會想無限期延長駐留的時間,創作更多的畫作?
相較于山水景致,節目呈現的3D效果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就連鑒賞團成員康震也忍不住贊嘆作品“體現了中國的一種古典的精神”。
其實,在電視節目中將《富春山居圖》進行立體還原,對于美術、技術、表演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考驗。
傳唱人蔡程昱也在節目中揭曉自己如何實現“畫中游”?
作品制作時,采用了電影拍攝手法, 結合CG特效+光學動態捕捉技術等高科技手段,“讓我們四個人能夠站在一幅3D的一個《富春山居圖》里面?!?/p>
而為了還原出國畫的留白與藝術感,節目組與中央美術學院的藝術家們合作,將《富春山居圖》拆解出近200多個國畫元素,原本只有兩三筆墨的元素精細化為兩平尺到四平尺的繪畫圖像,經過掃描、建模與還原,組成這幅三維立體畫卷,讓這幅傳世經典“活”起來。
更為巧妙的是,作品的主旋律選用了作曲家陳其鋼的《春江花月夜》。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昆劇表演者撥弄琴弦,彈奏出悠揚的《春江花月夜》曲調,配合宏大的水墨畫卷展現了古代中國禮儀之邦的盛世氣象。
而在《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的舞臺上,宋詞、名畫、美聲,跨越時空,跨界融合,觀眾通過經典傳唱人的演繹,看到了現代的富春江光景,也看到了元代黃公望眼中的旖旎春光。
不得不說,央視真的太會了。
其實,《憶江南》的大火,可以視為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的又一例證。
中華悠久的歷史,不應該是教科書里的那幾行文字,它們是鮮活的、有情感的,甚至是有溫度的。
02
藏在詩詞歌賦中的二十四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p>
這是童年時,農夫伯伯掛在嘴邊的歌謠,也是人們對時間細致入微的感受。
小時候,到了驚蟄時節,我便會格外留意雷雨的天氣。若是聽見幾聲雷鳴,就第一時間跑去查看去年家蠶產下的卵,果然,一只只蠶寶寶就是在春雷的“召喚”下破殼而出。
而現在,每日身處“格子間”,我的時間只是手機屏幕上不斷跳動的數字,以及“秋天第一杯奶茶”這樣的朋友圈文案。
在《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首期節目中,傳唱人王晰攜手冬奧開幕式上的“吹號男孩”朱德恩,用歌曲的形式重新演繹了二十四節氣。
開篇一段小號獨奏,瞬間抓住了我的耳朵,明朗響亮的音色釋放出萬物復蘇的充沛能量,也喚醒心底里最純粹的關于時間的記憶——清明時家門口插的柳枝,立夏時奶奶煮的蝦面,霜降時一捏即化的軟柿子……
節目在歌詞部分埋入了歷代文人墨客寫下的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詩詞——
從立春之時,張栻驚喜地感嘆“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到芒種時節,陸游用“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描繪著風吹麥浪的山野美景;
到白露涼夜,杜甫用“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寄托思鄉之情;
再到大雪初霽,祖鳴在山中看到“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的終南美景;
最后,王冕在冬春之際遇見凌寒綻放的白梅,“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原來,在口口相傳的民謠之外,詩人們也用自己的筆墨記錄下四時流轉,物候變化。
這些詩化的語言恰到好處地映襯了大自然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對稱之美,也讓人感受到不同韻律的生活節奏,以及蘊含在其中的浪漫東方美學。
節目中還附加了一個小彩蛋,鑒賞團成員在小號的伴奏下,一同歌唱《我和我的祖國》,號角吹響的那一刻,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冬奧開幕式上傳遞國旗的場景,瞬間破防。
不得不說,節目組真是把大家的心思都拿捏住了。
03
今年份的詩與遠方是李白杜甫給的
特殊時期,行程卡上的“*”號為旅行增添了些許阻力,但不少人卻在張杰的《大美中華》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詩與遠方”。
“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聽見太白唱醉的明月,這是杜甫贊過的春雨,王維的空山就在心里……”
這一刻,學生時代“全文背誦”的詩篇變得生動而溫暖。
在不知不覺中,我們也乘上音樂的風帆,跟著劉禹錫打卡金陵古都,陪李白喝酒賞月,與杜甫在淅瀝瀝的小雨中迎接春天,和王維在秋日雨后的山間等候月亮升起。
在“交通基本靠走”的古代,文人墨客用一步一個腳印踐行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給予我們那份“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憧憬。
這一季的《經典詠流傳》聚焦于960多萬平方公里的沃土之上,帶領觀眾走遍錦繡壯麗的大山大河,與文人墨客展開一場場隔空對話。
一千多年前,詩人李白為奔流不息的長江作詩無數,而長江也見證了他的離別、失意、欣喜,成為滔滔不絕的靈感源泉。
在創作《望天門山》時,李白是初出巴蜀的有志青年。在他眼中,天門山并非天然分踞西東,而是被長江巨斧劈開。
而胡彥斌也在李白的“腦洞”中汲取靈感,創作出既古典又流行的歌曲,磅礴的旋律迸發出年輕人的張力與力量感。
而在歌曲《家香》中,78歲的馬頭琴演奏家齊·寶力高與流行樂歌手郭采潔首次合作,改編元朝詩人薩都剌的《上京即事五首·其三》。
在現代電子音樂的加持下,圓潤渾厚的馬頭琴旋律,如電流般通過耳蝸直抵顱內深處,靈魂就這樣穿越到了大草原。
夕陽西下,一輪落日照耀,牧民烹煮出濃濃奶香的佳肴,生活中的煩惱也在這遼闊的天地間煙消云散。
節目播出當晚,#胡彥斌為李白筆下的天門山寫歌#、#聽郭采潔唱家香想去大草原了#等話題紛紛登上熱搜榜單,也從側面說明了泱泱大國的山河之美、中華民族的歷史之美、人民的幸福生活之美,永遠有流量。
下班回家后,慵懶假期時,跟隨不同的詩人、不同的作品,穿越時空隧道,云游大美中華,看見不同地域的秀麗風光與精神風貌。
這樣的詩與遠方,值得擁有!
古人將漢字逐一排序,創造出超越時空的詩詞歌賦——
想家時,我們會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臨別時,我們會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愁苦時,我們會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這,就是中國式浪漫。
詩詞歌賦絕非空中樓閣,它們真正的歸宿是回到民間,走入我們的生活。
古人云,詩言志,歌永言。
而今天,我們有《經典詠流傳》這樣一檔節目,用“和詩以歌”的創新模式,讓這些沉淀千年的詩篇不斷閃爍出智慧的光芒。
更進一步說,我們需要《經典詠流傳》這樣的良心之作,傳遞出更多“中國式浪漫”,讓更多人領略到經典文化的永恒魅力。
讓我們乘著《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的輕舟,在美的享受中品味詩意生活,感受大美中華!與六個核桃一起,開啟智慧,傳承經典,相約每周日晚CCTV-1 《經典詠流傳》!